1964年在陜西公王嶺發(fā)現(xiàn)的藍田人頭骨的形態(tài)比周口店直立人和印度尼西亞爪哇直立人原始,其厚重的骨壁及較小的腦量,落入了早期人屬成員的變異范圍。最新測年結果將藍田人的生存年代從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 萬年提早到大約163 萬年前,接近能人和南方古猿生存年代變異范圍的下限,藍田人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有確定年代數據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然而,早期研究主要聚焦在其頭骨的外表面的形態(tài)上,對其內部細致結構的研究很少,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及可對比的化石材料的局限性,更沒有對內耳迷路進行詳細的研究。近年雖然3D 復原了藍田人的內耳迷路,但對藍田人內耳迷路的形態(tài)并沒有進行深入研究。
陜西公王嶺藍田人頭骨化石從膠結的堆積物中修理出來時裂成了6個部分,包括較為完整的額骨、頂骨的大部分、右側顳骨碎片、右側上頜骨碎片、左側上頜骨碎片和1 枚左側上頜第二臼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和張亞盟采用高分辨率工業(yè)微CT,對藍田人保存的顳骨巖部進行掃描和內耳迷路的3D 虛擬復原,通過與歐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屬成員等內耳迷路的對比,為進一步探討藍田人的演化地位及相關的中國更新世早期人類演化問題提供參考數據。新一期《人類學學報》刊發(fā)該項研究成果。
據悉,內耳迷路是埋藏在顳骨巖部內部的結構,由半規(guī)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組成,在脊椎動物的各個門類中,內耳迷路的形態(tài)有很大差別,內耳迷路的大小和形態(tài)不存在年齡、側別和性別的差異,是反映遺傳變異形態(tài)的最好證據之一。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化石,保存有內耳迷路的年代最早的是藍田直立人。通過與和縣直立人、歐洲古老型智人、早期人屬成員、南方古猿非洲種、粗壯傍人和現(xiàn)代人內耳迷路的21項測量項目的對比和分析,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藍田人內耳迷路的測量數據與南方古猿非洲種最接近,其次為現(xiàn)代人和歐洲古老型智人,而與早期人屬成員和粗壯傍人相差較大。藍田人與對比標本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藍田人內耳迷路與早期人屬成員、歐洲古老型智人、南方古猿非洲種及現(xiàn)代人都有重疊區(qū)域,距離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種(Sts 5),其次為和縣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種(Sts 19),而與粗壯傍人距離較遠。最近鄰接法聚類分析表明,和縣直立人與現(xiàn)代人聚集在一個分支上,藍田人與南方古猿非洲種(Sts 5)聚集在一起;與藍田人距離最近的是南方古猿非洲種(Sts 5),其次為和縣直立人和南方古猿非洲種(Sts 19)。
近年來,高分辨率CT的應用,促進了內耳迷路的研究。吳秀杰說:“藍田人內耳迷路與各對比樣本組的相似或差別難以用簡單的年代演化框架來解釋,藍田人可能與南方古猿非洲種具有某種演化上的意義。該研究不僅提供了中更新世中國古人類內耳迷路的形態(tài)數據,還為進一步探討藍田人體質特征演化上的意義提供了參考資料。但由于該研究只是分析了藍田人的一個性狀,限于對比標本的局限性,未來需要更多的證據來闡明這個問題。”
該項研究獲得了中科院重點部署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藍田人顳骨及內部3D 虛擬復原的內耳迷路(吳秀杰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