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及醫(yī)療器械,具體為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1、膀胱癌是非常常見的泌尿系惡性腫瘤,浸潤性膀胱癌通常需要把整個膀胱及其周圍組織和盆腔淋巴結切除,膀胱切除后的尿流改道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原位新膀胱、回腸通道術及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其中輸尿管皮膚造口術,這個手術比回腸通道相對簡便,不用截取腸道,直接將游離的輸尿管接到腹壁上做造口。這種手術的腸道和漏尿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率遠低于原位新膀胱、回腸通道術,但是造口狹窄及泌尿系感染的出現(xiàn)較高。
2、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又分為“雙輸尿管兩側造口術”及“雙輸尿管一側造口術”。其中,“雙輸尿管一側造口術”是將左右輸尿管牽引至腹壁造口位置,匯合后兩支輸尿管遠端縱行剖開約6cm,側-側吻合3.5-4cm,留末端2-2.5cm與皮膚造口縫合固定,即輸尿管末端與皮膚的造口吻合采用雙“v”型皮瓣嵌入雙輸尿管瓣之間成形術(如圖5)。此手術相對簡單,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體外造口少等優(yōu)點。但此術式因纖細柔軟的輸尿管穿行腹壁時易受到腹部肌肉和脂肪的擠壓導致尿液引流不暢繼而引起腎積水,同時輸尿管末端和腹壁皮膚相對血供差,吻合后容易發(fā)生吻合口的狹窄,因此在術后一段時間甚至終身使用單“j”輸尿管支架,一端置于左右腎臟的腎盂內,另一端置于體外,以作為引流尿液的作用(如圖5)。因長期留置的輸尿管支架頂端位于腎盂內,支架管纖細,走行路徑越長越容易堵管,極易發(fā)生腎積水和腎盂腎炎。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及其使用方法,具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不需要通過腎盂來固定支架,解決了上述背景技術中所提到的問題。
2、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包括導流導管和連接部,所述導流導管上設有導流通道,用于將輸尿管中的尿液引到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的內部,從而通過該支架排出體外,所述導流導管包括中間管體和固定部,所述所述中間管體包括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的體外一端通過連接部連接,所述固定部能發(fā)生形變,所述固定部自然狀態(tài)下沿徑向向外延伸,所述連接部上設有導流槽,用于將尿液導流排出體外。
3、所述固定部位于輸尿管內,腹壁上設有2個引流口,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分別位于腹壁的兩個引流口內,所述導流導管內的空腔能允許內芯從連接部穿過中間管體到達固定部。
4、所述腹壁的2個引流口相鄰,位于腹壁同一側,2個引流口尺寸間隔根據(jù)腹部造口底盤尺寸,尺寸間隔不大于5cm,所述固定部的遠端為縮減成型的導入尖端,導入尖端的遠端端面設有導流孔,該導流孔為導流通道的一部分,內芯為推送管和導絲。本申請發(fā)明人研究發(fā)現(xiàn)臨床過程發(fā)現(xiàn)輸尿管造口容易引起梗阻的原因通常為輸尿管穿行腹壁受到來自肌肉的側壓力,因此在腹腔內的輸尿管走行部分并不容易受壓,僅需支撐穿行腹壁段就可解決絕大多數(shù)的輸尿管梗阻問題,而且可以避免腎盂逆行感染。只有雙輸尿管通過在同一側腹壁吻合,5cm范圍的兩個引流口,才能保證對腹壁和輸尿管造瘺口的有效支撐,腹壁和輸尿管的吻合(即支撐穿行腹壁段的輸尿管)效果良好,能解決絕大多數(shù)的輸尿管梗阻問題。
5、所述導流槽在所述連接部的近端,所述連接部包括連接橫部和連接彎部,連接橫部的兩端分別連接連接彎部,通過連接彎部連接中間管體的近端。
6、所述導流槽包括位于所述連接橫部的導流橫槽,所述導流橫槽為連接橫部近端方向的橫向貫通槽,所述導流彎槽在連接彎部的靠近近端,所述導流彎槽的遠端外切口位于連接彎部過拐彎點臨界點及之后,即液體流向改變臨界點及之后,讓導流導管內液體通過導流彎槽,使液體沿導流導管的軸線平行方向或向軸線內靠近方向排出液體。
7、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的遠端處軸線之間的間距小于等于所述中間管體的近端與連接部連接處的間距。因為該手術需要游離體內左右兩側的輸尿管,如果是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從近端向遠端方向,兩者軸線之間的間距變大,會導致其中一側的輸尿管(也即遠離腹壁上引流口一側的輸尿管)需要的長度變長,而且中間管體的其中一個管體的遠端會傾斜向下,加上輸尿管的自身重力及考慮輸尿管中液體,少量的液體會不容易通過輸尿管流到導流導管中,可能存在輸尿管中留存少量液體,容易造成輸尿管被存留的尿液長期接觸容易污染。
8、所述固定部包括導入尖端和導入尖端近端連接的定型結構,所述定型結構為沿著導入尖端軸線均勻分布的多條帶狀體,所述帶狀體的近端連接在對應的中間管體的遠端開口,自然狀態(tài)時所述帶狀體的截面為類v形,所述導入尖端端部的導流孔中存在導流孔直徑小于導絲直徑的位置。導入尖端導流孔直徑可以是一個,可以是錐形導流孔。所述導流通道包括導入尖端上設置的引流孔和所述多條帶狀體之間和圍成的間隙以及管體內的空腔。
9、可選的,所述固定部為圓形定型段。所述導流通道包括導流導管上交錯設置的引流孔、導流尖端遠端開設的導流孔以及管體內的空腔,導流通道之間互相連通,用于導入尿液到支架內排出體外,所述引流孔設在所述固定部和部分的所述中間管體上。
10、可選的,所述固定部為螺旋形結構。所述引流通道包括導流導管上交錯設置的引流孔、導流尖端遠端開設的導流孔以及管體內的空腔,導流通道之間互相連通,用于導入尿液到支架內排出體外,所述引流孔設在所述固定部和部分的所述中間管體上。
11、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的使用方法,使用上述所述的任意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一個所述引流支架對應兩條鄰近的管路,一根導絲分別對應一條管路(指輸尿管),一根所述導絲遠端依次穿過對應的固定部、中間管體和連接部,從連接部的導流槽穿出,一根推送管套接在對應的導絲外部,推動推送管向引流支架內移動,在推送管作用下,固定部發(fā)生形變,沿軸向方向延伸,之后使頂端尖端穿過所述管路(腹壁及輸尿管),使引流支架深入一側的的所述管路內,抽出所述導絲和推送管,所述固定部恢復自由狀態(tài),引流支架卡在所述通路中,對另一管路重復操作。
12、與現(xiàn)有技術對比,本發(fā)明具備以下有益效果: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兩端分別植入患者兩側輸尿管,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卡接在輸尿管內,導流槽引流排除體外,這種結構支架不用深入患者腎盂,減少患者不適感;對于因腹壁引起的輸尿管梗阻起到保護作用;同時操作簡單,更換方便,減輕患者及醫(yī)護人員的工作量。
1.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導流導管和連接部,所述導流導管上設有導流通道,所述導流導管包括中間管體和固定部,所述所述中間管體包括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的體外一端通過連接部連接,所述固定部能發(fā)生形變,所述固定部自然狀態(tài)下沿徑向向外延伸,所述連接部上設有導流槽,用于將尿液導流排出體外。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位于輸尿管內,腹壁上設有2個引流口,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分別位于腹壁的兩個引流口內,所述導流導管內的空腔能允許內芯從連接部穿過中間管體到達固定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腹壁的2個引流口相鄰,位于腹壁同一側,尺寸間隔根據(jù)腹部造口底盤尺寸,所述固定部的遠端為縮減成型的導入尖端,導入尖端的遠端端面設有導流孔,內芯為推送管和導絲。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槽在所述連接部的近端,所述連接部包括連接橫部和連接彎部,連接橫部的兩端分別連接連接彎部,通過連接彎部連接中間管體的近端。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槽包括位于所述連接橫部的導流橫槽,所述導流橫槽為連接橫部近端方向的橫向貫通槽,所述導流彎槽在連接彎部的靠近近端,所述導流彎槽的遠端外切口位于連接彎部過拐彎點臨界點及之后,即液體流向改變臨界點及之后,讓導流導管內液體通過導流彎槽,使液體沿導流導管的軸線平行方向或向軸線內靠近方向排出液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體和第二管體的遠端處軸線之間的間距小于等于所述中間管體的近端與連接部連接處的間距。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導入尖端和導入尖端近端連接的定型結構,所述定型結構為沿著導入尖端軸線均勻分布的多條帶狀體,所述帶狀體的近端連接在對應的中間管體的遠端開口,自然狀態(tài)時所述帶狀體的截面為類v形,所述導入尖端端部的導流孔中存在導流孔直徑小于導絲直徑的位置,所述導流通道包括導入尖端上設置的引流孔和所述多條帶狀體之間和圍成的間隙以及管體內的空腔。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為圓形定型段,所述導流通道包括導流導管上交錯設置的引流孔、導流尖端遠端開設的導流孔以及管體內的空腔,導流通道之間互相連通,用于導入尿液到支架內排出體外,所述引流孔設在所述固定部和部分的所述中間管體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為螺旋形結構,所述導流通道包括導流導管上交錯設置的引流孔、導流尖端遠端開設的導流孔以及管體內的空腔,導流通道之間互相連通,用于導入尿液到支架內排出體外,所述引流孔設在所述固定部和部分的所述中間管體上。
10.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權利要求1-9任意所述的一種輸尿管皮膚造口用支架管,一個所述引流支架對應兩條鄰近的管路,一根導絲分別對應一條管路,一根所述導絲遠端依次穿過對應的固定部、中間管體和連接部,從連接部的導流槽穿出,一根推送管套接在對應的導絲外部,推動推送管向引流支架內移動,在推送管作用下,固定部發(fā)生形變,沿軸向方向延伸,之后使頂端尖端穿過所述管路,使引流支架深入一側的的所述管路內,抽出所述導絲和推送管,所述固定部恢復自由狀態(tài),引流支架卡在所述管路中,對另一管路重復操作。